在DUCKS幼儿园科创课堂培养未来创造者

author image
德威浦东
screenshot-2025-10-15-at-075807

走进DUCKS新建的“幼儿园活动中心”(DUCKS Hub),你会看到我们的教育科技与多媒体专家Ella Yankelevich博士,或被家长同学们亲切地称为Y博士,正带领着一群六七岁的孩子进行一项看似简单却颇有意义的任务:用KEVA积木(KEVA Planks)搭建一座“尽可能高”的塔。尽管高塔一次次倒塌,孩子们一次次重新开始,但他们的眼中看不到沮丧,只有专注与好奇。

Ella Yankelevich博士
我们不是要教他们如何成功搭塔,而是告诉他们如何面对失败。
- Ella Yankelevich博士, 教育科技与多媒体专家

在德威浦东学校,从幼儿园阶段开始,我们就将STEAM(融合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艺术与数学)纳入日常课程——在这里,学习恰恰从“失败”开始。

不仅是技术,更关于素养

学校并不急于将平板电脑或编程工具交到孩子手中。第一课,是成为负责任、有意识的“数字公民”。孩子们要理解什么是屏幕时间、为什么需要平衡虚拟与现实——哪怕他们只有四岁。

screenshot-2025-10-15-at-081207

而真正令孩子们感到兴奋的,是大量的“无屏幕”实践环节。从设计思维到计算思维,课程大多以游戏、手工、小组协作的形式开展。孩子们用纸、胶带、积木、乐高甚至回收材料来完成项目,从定义问题、采访用户,到绘制草图、制作原型,再通过测试、反馈、迭代不断完善方案。整个过程中,教师是引导者而非指挥者,他们通过提问帮助孩子提炼关键概念:对称性、结构强度、甚至初步的算法逻辑以及用户需求。听起来很抽象,但这正是DUCKS教学的生动之处。

失败是礼物

Ella Yankelevich博士
我们所说的‘21世纪技能’——包括沟通、协作、创造与韧性(Resilience)——这不再是软技能,而是真正的基础能力
- Ella Yankelevich博士, 教育科技与多媒体专家

例如,一年级的小朋友会学习“玩具”主题,他们的任务是为两岁的学弟学妹们开发一款含有可动部件的玩具。要求是不仅需要提出二三十个创意,还要亲手制作原型、接受其他团队或高年级学生的测试,并在玩具散架、胶水失去粘性时,学会冷静地面对问题,找到对策:“我需要更强的粘合剂。”

screenshot-2025-10-15-at-081825

这种“从失败中学习”的理念贯穿始终。孩子们从小就明白,过程比结果更重要,不断迭代比一次成功更重要。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团队合作、接收反馈、持续改进——这些正是未来创业者与变革者所需的核心素质。

科技赋能课堂

在优先安排无屏幕活动的同时,技术仍以符合年龄特点且赋能的方式融入课堂。学生使用Scratch Jr创作动画故事,用Pebble Go查找感兴趣的主题并制作数字绘本,借助Book Creator将内容转化为视频,通过Seesaw博客(DUCKS幼儿园使用的家校学术平台)或二维码与家人分享学习成果。

更重要的是,技术始终服务于表达与创造。一段学生创作的Scratch动画可能讲述的是外星人与宇航员的冒险;一次编程任务背后是逻辑序列与叙事能力的双重训练。工具不是目的,而是实现想象力的桥梁。

weixin-image-20251015080237-29-2

“他们这一代将来从事的职业,可能现在还未出现。”Y博士指出。因此,学校尤其重视面向未来的素养铺垫,“例如人工智能(AI),便是我们的重点领域之一。”

从4岁起,学生就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接触AI,不仅学习如何使用,还要理解其运作原理与社会影响。“他们应在学会实际应用的同时,也知道如何开发和改进AI——因为未来的问题解决者,必须是技术的塑造者,而不仅仅是使用者。

每周,孩子们在餐厅或操场遇到Y博士时,都会迫不及待地问:“这周我们要做什么?”对他们而言,STEAM课堂是游戏、是创造、是期待已久的探索时刻。而老师则借助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。他们对小朋友进行提问、观察,引导他们反思,在孩子堆积木、画草图、调试程序时悄然播下科学与艺术的种子。

真正的成功并不是永不失败,而是能一次次地站起来,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力和创造力。” Y博士认为,幼儿园早期STEAM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传授知识,更在于通过游戏化学习,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成长为敢于想象、敢于犯错、敢于创新的未来公民。